关灯
护眼

第五章 耳朵的选择

    大一点的孩子们,自然也不肯乖乖躺到床上去,大家重又聚到院坝里。

    一群人目不转睛看着走动的人影,猜测着他是谁,会带来怎样的新闻。

    等来人走近院里,大家才认出他是河对门秋寡妇的儿子,小名叫蛐蛐。

    “蛐蛐,快进来屋里坐。”

    杨乡长夫人客气地招呼来访者,热情让座。

    秋寡妇一家性格孤僻,很少与周围邻居走动,和杨家大院就更是从没有过接触。

    多数情况下,来向杨乡长父子取经的人们,大都是附近十里八乡的相邻。

    偶尔,也有慕名而来的外乡人。

    这些外乡人,很多只听亲朋好友介绍过杨乡长父子的名字,往往根本不认识人,但这并不妨碍杨乡长父子热心地为他们排忧解难

    有一次,一个来求助的外乡人在街上与杨大雷发生口角,得知杨大雷是名人门人的时候,这人说:“你别想欺负我,我同你们名人门的雷公菩萨是亲戚,我这就找他去,你就等着倒霉吧!”

    周围看热闹的人一听,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

    “啊,我这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,得罪,得罪!”

    当得知眼前的杨大雷就是自己要找的雷公菩萨时,外乡人既尴尬,又好笑,赶忙和杨大雷握手言欢。

    “杨叔,我来找你为点家事哎——”

    或者是因为大家不熟悉,也或者是因为心情不好,秋寡妇仪表堂堂的儿子,竟然结巴着有些表达不清楚自己要讲的话。虽然他一直在礼貌而努力地笑着,但那笑容僵硬,像是硬挤出来的,让人看了心里怪不是滋味。

    “蛐蛐,不紧张,有什么为难的说出来,让叔听听?”杨乡长一边安慰着蛐蛐,一边催促门外围观的人:“时间不早了,大家都快回家休息吧——大雷你留下!”

    众人领悟了杨乡长的意思,都知趣地退到了院里。

    现在,屋子里就只剩下了杨乡长父子和来访者。

    “我媳妇……她非要走,还要带走我儿子!”

    蛐蛐满心感激,看大家退去,才说出实情。

    “你们俩口吵架了吗?”杨乡长关切地问。

    “我们俩没有吵,是她和我妈,还有她妈和我妈……我丈母娘现在非要我们离婚,这次带她走了两个月了,说是重新给她物色了一个男的。今天他们专程回来带孩子一起走!我想请杨叔帮我出出主意,该怎么办?”

    此刻,卸下防备的蛐蛐眼里满是痛苦和拘禁。

    虽然蛐蛐已经做了爸爸,但看起来却还像个无助的大孩子。

    名人门的人们普遍结婚早,因为传统的思想,人人都喜欢生儿子。

    有了儿子的人家,又生怕儿子娶不上媳妇。

    一方面绞尽脑汁给儿子张罗媳妇,另一方面憋足了劲头埋头苦干,暗地里比谁更早定亲,谁家儿媳更漂亮能干。

    养一个儿子的,压力相对小一些。

    像杨乡长那样养几个儿子的,晚上愁得睡不着觉的比比皆是。

    秋寡妇的确是精明能干,蛐蛐初中刚毕业的时候,她就托邻居在另一个镇上给儿子找了门媳妇。

    蛐蛐媳妇不仅模样好,肚子也争气,结婚当年就给家里添了丁。

    老话说:“早结婚早享福,早栽秧早打谷!”在大家看来,三十多就当奶奶的秋寡妇简直就是人生赢家。

    秋寡妇虽然表面上不张扬,但是骨子里是骄傲的:“谁说儿媳妇难找,我找儿媳妇就没有着过难。”

    可是“花无百日好,人无百日宁!”当秋寡妇的孙子快一岁的时候,秋寡妇和儿媳妇的摩擦日渐增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