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二十六章杨国夫臧台说二枭徐大明清河扬旗…

    腊月二十,立春。春寒料峭。昨夜下了一场大雪,又接连刮了几天的北风,本来刚刚回暖的气温又骤然降了下来。清河地委的办公处生着一座小火炉,火炉里的木柴劈啪作响,火炉上吊着一把生铁壶。水蒸气极速窜过生铁壶嘴儿,像是吹响一个哨子,发出吱吱的响声。

    杨国夫披着军大衣坐在火炉旁侧的矮凳上,左手托着长烟袋,右手握着一把铁钳,不断翻滚着烤在炉口上的一个地瓜。地瓜快烤熟了,屋里弥漫着一股清香。“报告!”门外有人喊。“进来!”杨国夫回了一句。鲁青州推门进来了。杨国夫笑着朝他摆摆手,青州,过来,这个地瓜给你烤的,怎么样?想吃吗?鲁青州挠挠头皮,不好意思地笑笑。杨国夫说,可不是白吃吆!一会儿陪我去趟臧台,我要去会会那个徐大明。鲁青州打了个立正:“是,司令员。”

    两匹战马一前一后往臧台赶去。臧台土台遥遥在望,土台周遭围着一层还没来得及融化的浮雪,远远望过去,像是一坨大盐垛。鲁青州跳下马背,快步向着土岭南侧的大门走去。两个值岗的士兵把他堵住了,干什么的?鲁青州说,我们是清河地委的。他一指身后站着的杨国夫,这位是我们的杨司令员,专门来拜访你们的徐队长的。卫兵的语气和蔼了不少,请问二位找我们的哪个队长?鲁青州说,徐琳大队长。卫兵快速跑上了岭顶。半刻钟后,岭顶上显现出了几个人的身影,当前站着的两个人正是徐琳和徐大明,站在他俩身后的是逢卫军的三大金刚。

    徐琳快步向着台底走下来,边迈步边寒暄,杨司令来了,真是贵客啊!徐大明和三大金刚也下来了。一众人把杨国夫和鲁青州迎上了台顶。鲁青州边走边打量着这座土台。如今的臧台土台经过二徐这一年多的苦心打造,已经今非昔比。土台四周建了八座混凝土的龟盖碉堡。台顶四角用树干各搭起了一架两丈多高的瞭望塔,每座瞭望塔上都站着一个士兵,士兵的身前都架着一挺歪把子。逢卫军真够阔气的,看来这些年没少缴敌人的武器。台顶正中央有一孔一丈见方的洞口,洞口上方支着一架挡雨的草棚。这是队员们的休息洞。

    二徐领着杨国夫直接去了岭顶北侧的一座小庙宇,那是他们的营部。踏进庙宇,里面还颇为宽敞。正中间放置着一张大方桌,方桌四周摆着四把木椅。三个人围着方桌团团而坐。有个士兵端上来了茶水。杨国夫瞅瞅对面坐着的徐琳和徐大明,开门见山地说,素闻逢卫军英勇杀敌,鬼子无不闻风丧胆,杨某钦佩之至啊!我这次来,是想跟二位队长商量,组织上有意想把你们这支队伍整编,不知二位意下如何啊?

    徐大明端起茶碗喝茶水。徐琳瞄了瞄身侧坐着的徐大明,盯着对面的杨国夫爽朗地说,司令员今天是亲自来了,你若不来,我和大明正准备去趟清河地委呢!整编的事儿没问题,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,大明也没问题。说到这里,他扭头盯着徐大明问了一句:“对吧!大明。”徐大明忙把手里的茶碗放下,陪着笑脸说:“听大队长的。怎样?徐琳回道,既然我哥也同意,我们明天就把队伍拉到清河地委,接受编制。

    杨国夫与二徐辞行,和鲁青州下了土台。二人打马同行,鲁青州笑着说,司令,没想到编制逢卫军的事儿,这么顺利。杨国夫说,问题没那么简单啊!鲁青州问,怎么了?杨国夫说,你没看出来吗?这支队伍,真正的大当家是徐大明,徐琳只是挂着一个大队长的名号,实际上他是被架空的。鲁青州喔了一声,他还真没看出来。杨国夫说道,既然出来了,索性把我心里牵挂的事儿都了了,趁着天色尚早,咱们再去一趟柳集村,会会那个肖红灯。二人快马加鞭,向着柳集村赶去。

    杨国夫说得没错。徐琳名义上是逢卫军的大队长,实际上真正的大当家是徐大明。杨鲁二人刚离开台顶,二徐就起了争执。徐大明问,兄弟,咱们真要去投靠八路军?徐琳盯着他惊讶地说,你这话是什么意思?你可是亲口答应杨司令的。徐大明笑了笑说,你是共产党员,可以听杨司令的,我又不是,没必要听人支派。徐琳问道,你不会又要反悔吧?徐大明蕴藉一笑,谁说反悔了?听兄弟的,明天咱们就把队伍拉到清河地委,接受编制。反正“猴子”那儿是回不去了。

    徐大明所说的这个“猴子”是谁?便是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队的侯耀亭。两个月前侯耀亭曾经来到臧台,想说服逢卫军编入他的游击队。徐大明当时没有明确表态,只说容我们考虑一下再说。其实这个时候的逢卫军过得并不舒服。俗话说树大招风。逢卫军兵强马壮,必然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,许多国民党的队伍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,其中就有他的死对头杜华梓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杜华梓已经担任保安三旅的旅长。他给徐大明写信说,只要徐大明同意他的逢卫军编入保安三旅,他保证冰释前嫌,而且给他个营长干干。徐大明深知杜华梓那个人小肚鸡肠,狡黠善变,到他那儿肯定不会有好日子过,思来想去,决定拉着队伍投奔侯耀亭。投奔侯部有两大优势,一是侯耀亭的游击队就在益北乡寿光县这一片活动,而他驻扎的臧台土台就属于寿光县管辖,如此可以受编不受调,把队伍继续留在臧台土台做他的土皇帝,二是此时的逢卫军已经到了最困难的境地,逢卫军毕竟是一支自发组织的队伍,没人给他们发军饷,这些日子已经揭不开锅了,必须要尽快找棵大树好乘凉。

    徐大明打定主意,就他的这个想法与徐琳商议,所谓的商议也只是走走过场,不日,徐大明就把队伍领着队伍投奔了侯耀亭。侯司令见逢卫军开投大喜过望,当地命令杀鸡宰羊热情招待,更是不吝大洋枪支犒赏逢卫军。按说侯耀亭对徐大明不薄,可是徐大明还是在那里待腻了,对着徐琳说,兄弟啊!俗话说宁做鸡头不当凤尾,在这里处处收他们管制,不如在咱们的花果山待得舒服。徐琳问他何意。徐大明说,我想把队伍拉回去,还是臧台土台上过得逍遥自在。徐琳叹了口气,大哥既然主意已定,我听你的,你打算啥时候走啊?徐大明眨巴眨巴眼睛,莫急,等发了这个月军饷再走。

    侯耀亭给逢卫军发军饷的当天夜里,徐大明就领着逢卫军偷偷遛出了侯耀亭的游击队,这小子贼心眼儿奇多,临走时还顺走了他的两挺歪把子。架在臧台瞭望塔上的重机枪就是他从侯部偷来的。杨国夫造访臧台土台,实际上徐大明的队伍刚从侯耀亭那里偷偷溜出来了不到五天。徐大明之所以愿意接受清河地委的编制,也有两条原因:一是他顺走了侯耀亭的武器,担心他回到臧台寻衅,讨要他的重机枪,二是那段时间清河地委的名声很响,队伍不断壮大,而且还筹建了兵工厂,势力非同一般。暂时投靠在八路军的名下也未尝不可。

    且说杨国夫和鲁青州打马向着柳集村而去。进入寒冬之后,肖红灯就把抗日救亡团拉进了柳集村的柳府大院。杨国夫这次去柳集,就是想说服救亡团也加入到清河地委独立旅。救亡团也是一支抗日的队伍,有没有杀鬼子他不知道,但是只要打出抗日旗号的队伍都是友军,必须把他们拉进独立旅,这是杨国夫的心里所想,也是他作为中共益北抗战副司令的使命。

    杨鲁二人敲开了柳府院门,卫兵把他俩引进了厅堂。接待他们的是铜皮和陶顾阳,并没有肖红灯。铜皮吩咐人斟茶倒水,问道,不知杨司令这次来,有何见教啊?杨国夫开门见山,直接说明了他的来意。铜皮陷入了沉思,这么大的事儿他真不敢擅自决定。正当他低头沉吟之际。西厢房门口走出了一个人,大家伙儿定睛望去,正是肖红灯。厅堂里的众人见肖红灯来了。都礼貌地起身相迎。

    肖红灯先看着杨国夫礼貌地打了声招呼:“杨司令来了。”既而缓步走到厅堂正椅上坐了下来,盯着杨国夫说道,刚才杨司令的话我都听到了,你的意思我也懂,不过我们临时没有入编的想法。杨国夫微笑不语。肖红灯继续说,独立旅是打鬼子的,我们救亡团也是打鬼子的,既然都是打鬼子,咱们就是一家人,受编不受编的有那么重要吗?肖红灯说到这里,端起桌子的茶碗儿抿了一口热茶,杨司令请喝茶。杨国夫微笑点头,刚刚端起茶碗儿,忽听到厢房门口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,循声望去,却并未发现有人。杨国夫正疑惑间,又传来几声婴儿哭声,既而那哭声连续不断。肖红灯瞅瞅厢房门,喊了一声:“把法寇抱进来吧!这里没有外人。”

    肖红灯话音刚落,西厢房门口走进了一个女兵的身影,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儿。肖红灯起身把啼哭不断的婴儿接在怀里,不断地在厅堂里来回踱着步子,边走边哄:“法寇啊!别哭了,娘的好宝宝,吃奶睡觉觉。”那个婴儿便止住了哭声。这个婴儿是肖红灯的儿子,刚刚出生五个月。名字是肖红灯给他起的:肖法寇。随了肖红灯的姓。法寇与伐寇谐音,意为讨伐日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