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23章 第二十二章

    母亲又和她聊了一会,见阿楚有瞌睡的模样,叮嘱她好好休息,又唤来几个婢女耳提面命,说务必照顾好娘子,才放下茶盏,站起身准备离开。

    阿楚拉住阳安公主的衣摆,抬头望向她。

    “母亲,我会嫁给傅公明吗?”

    阿楚在心里补上后半句,你们想不想没关系,反正我不会嫁的。

    刘华摸了摸她温暖的小手,微笑了。她轻声说:

    “不会的。

    ……无论他人怎么看,你父亲如何考虑,阿楚是我唯一的女儿,我都是不会应的。”

    她第一次没有叫“七娘”,而是直接叫了阿楚名字。

    阿楚一怔,半晌方道:“……谢谢母亲。”

    她是单方面和这世界的母亲不熟,可刘华却真心将她视作女儿。刘华无条件的温柔好意让她有些无所适从,阿楚最后只能闭上嘴,目送着母亲拉上门,从走廊远去。

    送走了母亲,阿楚想了想那铺天盖地的信息量,又觉得不困了,命人取了纸笔,一骨碌爬起来,扑到案几上,拿她熟悉的简体方块字写写画画。

    她现在已经对雒阳的局势有了初步的了解。

    第一,雒阳三方势利角逐,分别为士族、宦官、外戚。

    第二,阉党势大,多次发起党锢之祸,在官场排挤士族,两方间有深仇大恨。

    第三,外戚已垮,曾经与士族联手除宦,失败。因为窦太后的犹豫,外戚窦氏一蹶不振,士族也受到第二次党锢的摧残。

    伏氏本也算是士族一派,但由于母亲刘华是如今的阳安长公主,父亲伏完又不轻易表露立场,因此伏家处境才算安全。

    十常侍之一的高望想将女儿许给士族,这又是什么信号呢?难道是宦官希望借助士族的力量,提高自己的声望?

    傅公明拒绝了高望,转头与伏家议亲,看起来反复无常,拒绝宦官倒是好说,清流们一向如此。可找上伏家。难道……?

    阿楚心里一惊,不由坐直了身体。

    她晃了晃脑袋,咬住了下唇。从立场来说,有比伏家更倾向士族、拒绝宦官的家族,从相性来说,更有众多女儿适龄的世家。可是傅公明……

    ……他想拉伏家下水?!

    她越想越觉得不是没有可能,只是眼下没有人可以商议,她心里实在没底。

    阿楚心里七上八下,只觉得这些政客的想法九曲十八弯,太深不可测了些,连忙提起笔,给荀彧写了封短信,提前告知他今明两日或许登门拜访。

    阿楚把竹简卷起,交给了僮仆,派他立刻送去荀府,不要耽搁。

    阿楚一边抓着毛笔,不太熟练地写字,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。

    荀彧呀荀彧,未来的曹魏首席谋士,给我一点头绪吧,让这件事情轻易揭过,千万不要让人为难啊。

    幸好,阿楚寄出去的信,很快就收到了回复。

    她家与荀家也就隔了两条街,送个信也就是一来一回的事情,同城快递都算不上,顶多是送个外卖的工夫。

    她刚刚用完晚饭,房间里点了几盏油灯,阿楚就铺开荀彧的竹简,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看。

    她自己的信很简洁,写了一两行,简单告知了下自己已经大致明白了雒阳局势,但是有些细节还不太清楚,不方便麻烦家里长辈,所以想去问问荀郎君。

    想了想,最后还添上了一个小小的流泪小人的表情,不过她和东汉人之间隔了两千多年的代沟,也不知道对方能不能看懂。

    荀彧则很认真地给了她回复:

    我知道女郎的处境艰辛,希望你保重。

    我最近都很空闲,你可以随时来,告知荀府家丁就好。

    你的父亲与母亲都是很爱子女的家长,他们应该会仔细考虑这件事,无论是私下还是表面。因此你不用太劳神费心,初回雒阳,可以稍微放松一些。

    另外:你信最后的图案是什么意思呢?是暗号吗?

    读书人写信文绉绉的,她瞪眼看了半天才翻译出这么个意思。

    阿楚在心里感慨:荀彧真是个好心的孩子,这时候还不忘宽慰她两句,分明他此时的立场更加艰难啊。

    不管怎么说,有了荀彧提供的场外援助,这件事看起来就没有她一个人面对时可怖了。

    阿楚现在觉得有底气了不少,决定放下竹简,宽衣睡觉去了,只等明天太阳升起来,再去拜访一次荀彧。

    父亲什么时候回来的,阿楚也不知道了。反正,她醒来穿完衣服、洗漱结束、将一切整理妥当的时候,父亲和母亲已经坐在客厅里讨论起来了。

    阿楚年纪小,脚步声也轻,仗着这个,也就先没有进门,藏在门外听了两句。

    伏完:“……因傅氏的缘故,最近常侍在朝廷上愈发针对起我了,陛下如今常回避我,不知那些阉人说了什么。”

    “只是因为傅公明?我看不见得吧。”刘华的语气比在她面前有攻击性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