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171章 哥哥别气

    君亦止北上出巡虽然低调,却并未刻意隐瞒行踪。

    是以,到达金陵不久,一国帝后亲临北境体察民情、主战后重建事宜的事迹便渐渐传了出去。

    原先,当地百姓根本认不出女扮男装的云乐舒。

    只是好奇官府随行的人群里为何总跟着那么个模样俊俏的小公子。

    浑身白白净净,看着便像个不识五谷的玉堂人物。

    偏偏这么个人,每日不是扎在田里研究地势高低、土质水质,就是到镇上以仁医闻名的保安堂铺席设案,为些因打仗或暴乱致伤、家道窘迫看不起病的人义诊,要么便到矿场看人开矿,或跟着官府的人去修筑堤防的施工地溜达,还时不时地记下些不合理之处,再过几日,那些不合理之处竟由官府出面就解决了。

    他无论在哪儿,身边都跟着人,像是随行护卫,官府之人对他亦十分恭敬,想必身份尊贵。

    可他每日不辞辛苦地往来于泥污市井,待人亲切,一心为民谋利,又没有半分架子。

    不过才来几日,连乡里的小孩子见了都亲热地喊一声“先生”。

    倒叫人愈发看不懂了。

    此前那位叫楚濮的金陵府尹上任后,为向朝廷表自己的功绩,广筹资金请来行家在河道口修建了石闸作为防汛拦堵之用。

    初时确实见效,可日积月累,石闸前后积沙堆淤严重,连沿江浅滩均受影响,石闸反而起了反作用。

    故而此次官府再派什么治理水患的行家们来,当地百姓第一反应是抗拒的。

    行家们都是不善言辞的匠人出身,讲的大多是些通论名词,百姓又心有抗拒,治水修堤推动起来就尤其困难。

    是那小公子自愿充作从中协调之人,在双方建立起沟通桥梁,用简单明了的俗话将行家的话转达出去。

    那段时间,常常能见他在泥沟田埂旁耐心与当地农耕百姓讲解。

    什么是借势排泄、水土流失,什么又是修堤束水、保障农田,什么闸前泥沙均应设法疏挑,再动工修渠排水,便能彻底解决地势低洼、河水反灌的问题,淹坏农田,毁坏屋宅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。

    当地人还能记住一两句他为方便农人理解编的口诀。

    “人治水,水利人,人不治水水害人。”

    “三铲不如一蹚。”

    “水道多一分疏通,田畴多一分之利。”

    全出自他口。

    治水的行家们往返勘察,制定计划,而后由官府筹资修建,前期的沟通几乎全有他的参与。

    渐渐地,本地百姓都对他十分信任,只是始终摸不清他是何方神圣。

    直到某一日,有人瞧见君上亲自来堤坝工地接人,还眼睁睁看着他们两人挽手归家......

    众人才知,原来那冰壶秋月一般的小公子竟是外面传得玄乎的皇后娘娘云氏。

    百闻不如一见!

    一见方知皇后娘娘与传言模样判若两人,不仅人美心善,又有博爱之德,还身体力行,为民请命,哪里有“妖妃惑主”之嫌?

    一时间,人人自省,都骂自己囿于成见,对皇后娘娘不敬不尊,亵渎了皇后娘娘一片爱民之心。

    从那之后,但凡云乐舒参与的事情,百姓全都欣然配合,官府推动灾后重建也变得举重若轻起来。

    金陵之行总算是起了个好头。

    后来见诸事已有章程,君亦止交代了紧要事项给金陵府尹,带着云乐舒、君亦萱赶往汴州。

    到了汴州,君亦止亲自见过汴州新上任的府尹、汴州都督高越及陈孚。

    云乐舒与君亦萱易装而行,在汴州巡游了几日,又向老百姓打听如今州县内的实际情况,百姓之中大多认可如今官府的辖管方式,只是觉得兵防戍守太过,难免伤财,也影响正常生活。

    可这也没办法,汴州毕竟是图璧的第二道防线。

    至少,在图璧从那场叛乱的余烬重新恢复生机之前,要严防死守。

    汴州府尹确实对州县诸事措置有方,调度有序,君亦止检阅过汴州兵防规模,又在汴州停驻了月余,便准备赶往槐里。

    汴州是第二防线,槐里,便更是咽喉要地,第一要害。

    暮春三月,连地处边北之地的槐里都沉浸在一片伤春的景象中。

    村园门巷、驿路之旁、寺庙之内,遍植桐树,桐树高耸,树冠敷畅,桐花开得硕大妩媚。

    桐花是春末之花,开过之后便是春逝。

    桐花万里丹山路,花虽盛放到极致,花瓣却四处零落,飘在地上,如铺茵褥一般。

    几人到了槐里,府尹冯异先亲自带人相迎。

    随后便住在从前君亦止住过的那方供简陋的院所里。

    那院所就在府衙里,冯异先与提点司杨猛召集众人到衙中,便来请君亦止前去正厅议事。

    云乐舒记挂着云浈,安置完随身行李,问过君亦止同意便欲出门。

    槐里到底军防如山,官道山径渡口均有巡防军队督检,边境还有军队戍守。

    君亦止思忖片刻,才答应了她。

    他将晏子缪、阿兆留给她,派了一队金吾卫随防在侧,又叮嘱了几句,才往前厅去。

    云乐舒与君亦萱仍着男装,二人说说笑笑往药灵街九巷而去。

    槐里此时已是春末,却仍乍暖还寒。

    云乐舒伸手给君亦萱拢了拢披风,“北境总比珣阳冷一些,你没来过,还适应吗?”

    街市喧闹,除了偶见巡逻官兵外,倒与平时并无不同。

    君亦萱满脸惊奇,目光在一个个摊位前流连,感叹道,“好多好玩儿的呀,我从来没见过呢......”

    “傻丫头,我问你适不适应?冷不冷呀!”云乐舒捏她的脸颊。

    “适应适应,我不冷......”君亦萱扯她的袖,“姐姐,咱们一会儿回来你容我好好逛一逛罢?”

    云乐舒忍俊不禁,笑得揶揄,“自然是好......蓝小将军在榆关驻扎,槐里与榆关离得这样近,怎么这几日倒不见你念叨他了?”

    君亦萱微微红了脸,扁扁嘴,“一是北境风貌与珣阳有许多不同,我得先熟悉熟悉,无暇想他,二是近乡情怯嘛,就像姐姐,不是也因为即将要见着哥哥,晚上都睡不好么?我也一样,太久没见他了,心里头吧,总有些怕怕的。”

    云乐舒睨她一眼,口气酸溜溜的,“萱儿倒是对姐姐关切有加,连晚上睡不好你都知道。”